在修英美文學時,曾讀過一篇短篇故事,我忘了它的topic,大概是「漫長的等待」之類的吧。內容約略是,一個婚姻幸福的少婦生病住院了,待得病情康復,她的丈夫與她約定隔天要來辦出院手續接她回家。隔天,少婦歡天喜地的收拾好行李到醫院門口處等她丈夫,逢人就興高采烈的說:我先生要來接我回家了耶!但是,一直到日落,她的丈夫都沒出現,他...出了意外過世了。他無法履行諾言來帯心愛的妻子回家了,而這個少婦從此每天都重複著一樣的行動---快樂的打包行李,漫長的等待,失望的回房---精神病房。

那種唱盤重複跳針式的生命,還有無止境的期盼,讓人感傷到胸口陣陣酸楚而不禁潸然淚下。

很類似的,「美人睌點名」今天播出訪談「伯大尼之家」。

其中一位院生,阿和,一個無法言語的智能障礙者,小時候被爸爸送到伯大尼之家,起初爸爸還有去探望他,每週六也會帯他回家共享天倫,後來爸爸不知原因的失聯了,但阿和仍然每到週六就打包好自己的包包,到門口處等爸爸來帯他回家。現在,阿和已經21歲了,他仍相信爸爸會來帯他回家,然而歸鄉的路對他來說卻是那麼的遙遠,在他簡單的腦子裡存的只是與爸爸回家的溫馨記憶‧然而...

看到這,又是不由自主的喉嚨深處一陣酸楚,淚水在眼框裡打轉好久,最後還是禁不住滴滴滾落。

阿和的爸爸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如果他還在的話,夜深人靜時,他難道不會思念那個每星期六就背著包包等他15年了的兒子嗎?

有鑒於院生對親情的渴望與等待,伯大尼之家不要求當初丟棄院生的父母給付金錢,也保證不會讓他們曝光,只要求他們來滿足一下院生對親情的一點點渴望,但是呼籲幾個月過去了,至今沒任何人出面。

我不敢責備那些丟棄殘障子女的人,誠如一位心碎母親的留字:迫非得已,沒有一個父母願意遺棄自己的親骨肉...。也許那些院生的父母有外人無法理解的困難。

但我知道,不管孩子的情形如何,我絕對不會放棄我的孩子,我無法自己活得自由自在,而讓孩子在地球的某個角落對我殷殷的期盼;我更無法讓自己的孩子的一生像跳針似的重複過活,我會想辦法幫他渡過這個人生的缺口,也相信缺口之後必定會有一段美好的生命樂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景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